天不到七点就黑了,这里不太能看到金黄色的夕阳,只有高大的写字楼和时常阴云密布的天空。
我奔波在这座只有我一个人的城市。有时吃公司食堂的面,有时吃外卖和路边摊,但都不如妈妈做的饭。于是,更想家了。
十月了,新疆的天气应该转凉了吧。
回想起在家的时候,天冷了妈妈总会给我做上一碗热腾腾的汤饭。但是今年,我在离家几千公里的西安,格外想家,想妈妈做的新疆饭菜。
粉汤
粉汤是一种汤类食物,是每当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过重要的节日,比如古尔邦节、肉孜节或者婚礼上会做的饭。
记得在新疆的那些年,每逢佳节,我都能吃上好多碗。粉汤里放了凉粉、牛羊肉、粉条、胡萝卜、白萝卜和其他配菜,用牛骨头汤熬煮而成,汤水的口感喝起来很有层次感。其中既有骨头汤的醇厚,还有配菜的清香。
看着最近很火的视频——优素福妈妈不厌其烦的准备着粉汤的每一道工序,就好像回到了小时候参加婚礼,站在大厨旁边迫不及待地等着那碗结婚粉汤。
豆豆饭
听到这个名字,脑海里是不是出现了一碗放有各种豆类的粥。
豆豆饭其实是一种加了各类豆子的汤类面食,豆子的种类和量可以按自己喜好随意选择,而面却不是面片,是用各种工具或者徒手做的捻子,汤的做法和做汤饭一样。豆豆饭既营养又饱腹,也是一道特别的家常美食。
家常臊子面
家常臊子面,可以说是很多新疆人都爱吃。我最爱看妈妈准备各种颜色的配菜:米白色的洋芋丁、红彤彤的西红柿丁、嫩绿的油白菜和橙黄的胡萝卜丁,把它们放在一个大盘子里,颜色亮丽地就像一块刚烤出来的披萨。
臊子面的汤酸香可口,再倒一轮醋,吃一口面,吃一口菜,再喝一口汤。哇,最美味的不过如此了!
油辣椒
油辣椒可以算得上是很多新疆家庭的标配了。快到冬天的时候,妈妈会买来很多绿辣椒,准备一个大罐子,把辣椒和酱油埋在洗干净的大石头下面,等到吃汤揪片、抓饭时,就会拿出来一起吃。
每当开学之际,准备离开家时,行李箱里总会有一罐子妈妈牌的腌豇豆、油辣子、糖蒜或者是腌花菜,仿佛护身符一般陪伴在左右。
纳仁
纳仁是做起来简单却极香的面食,在锅里煮一大块肥瘦相间的肉,煮熟捞出肉后,在肉汤里煮宽面,煮面的间隙切好皮芽子备用。成品纳仁的盛法也很讲究,先是面打底,切成小块的肉丁和配菜洒在面上,最后淋上适量的面汤,即可端上餐桌食用。别管我啦!我的哈喇子,先流为敬。
人越长大越爱吃纳仁。越长大,越爱吃那种简单却大气的饭。半个皮芽子在手,就好像掌握了自己的人生,一口下去,辣到流眼泪也要吃。
抓饭
你家吃抓饭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拌一盘皮辣红,或者纯绿辣椒?做抓饭需要放很多油,这样做出来的抓饭才不至于很干。当然,还会加胡萝卜和洋葱,所以抓饭的味道比手抓羊肉更鲜甜浓郁一些,总是让人忍不住想来第二碗。米饭焖得油亮油亮的,和红、黄胡萝卜搭在一起吃,甜甜的,有羊肉的淡淡香味,一整个就是喷香!
豆角蒸面
以前在村子里的生活都是自己自足的,从自家菜地里摘亲手种出来的豆角、辣子,一道菜的材料就出来了。
有多少人喜欢被煮得软软糯糯的豆角?在寒冷的秋天里,切一盆豆角,和一团面,下锅和豆角一蒸,就能吃到可口的蒸面,省去了煮面的麻烦,却一样好吃!
南瓜包子
“这个南瓜长老了,放到冬天蒸包子吃。”听到妈妈的这句话,心里就已经开始期待秋冬的南瓜包子了。金黄金黄的南瓜,被包裹在白胖的包子里,又软又糯,吃到嘴里甜滋滋的,和蛋糕店里的蛋糕一样好吃。
小孩是最爱吃南瓜包子的,在每个人的童年时代,糖包子、糖拧拧、南瓜包子等一切带甜味的食物就像零食一样有诱惑力。
酸菜大盘鸡
大盘鸡已经是疆内疆外人尽皆知的美食了,但是酸菜大盘鸡应该很少有人吃过吧。妈妈把腌好的酸白菜拿出来切段,和大盘鸡一起煮,酸香味的大盘鸡味道也不会逊色,反而让大盘鸡多了一点特色——大盘鸡PLUS酸菜版。
那妈妈的味道是什么呢?
它应该是多样的。它也许是妈妈放多了盐的咸味,也许是她忘记放盐的淡味;也许是她蒸馒头和包子放多了碱的微苦味……可是一尝就会知道是妈妈做的,它不需要多好吃,它只需要是那个熟悉的味道。
如今我们长大了,也许离家很远。在内地求学、上班的我们,路过新疆餐馆,是不是也会驻足,多看那么几眼,是不是也会恍惚一下走个神:噢,我想念妈妈做的臊子面了!在疆内但依旧离家很远的孩子,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吃到的饭,始终没有那个熟悉的味道。
妈妈给我们的爱,是一桌又一桌不重复的饭菜,是依你的口味而定的菜单,是无法替代的味道。
今年十一,我又开始想念妈妈的菜单了,想念那熟悉的味道。
屏幕前的你,是否也和我一样,想念妈妈的菜单?在评论区留下你最想念妈妈做的一道菜吧!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陌生又熟悉的新疆!-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