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复印机和打印机的年代,
我们祖先就是利用雕刻,
板书经卷和画册,
现在这门艺术已经被科技掩盖了光芒,
然而在复旦大学却有这样的一群人......
匠
心
黑白版画
▼
▼
这是复旦大学吉印通
古籍保护研究院201*
级专业硕士版画课的现场。
2位老师、1*
位学生、120余天,传道授业,一脉匠心。
▼
版画专家:倪建明
关于在古籍修复专业里开设《传统雕版的刻印》这一课程的初衷,版画专家倪建明老师这样说道:
▶首先,古籍书里的插图就是传统雕版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版画同样作为一门传统手艺,要有人传承,需要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技艺的学习兴趣。加强文化传承意识;
其次,学古籍修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坐得住。
刻版画一坐就要四五个小时甚至更久,培养孩子们对学习专业技艺的毅力十分重要;
第三,刻版画需要手脑并用。
体验雕版印刷刻一幅版画的过程,就是在学做一件艺术品,能够提升同学们的艺术自信;
最后,刻版印刷的程序,到完成制作册页都是需要相互合作才能完成的。
社会的发展需要有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团队精神。做古籍修复一这一行是孤独的,但是凝聚力强了,精神上也就不孤独了。
▼
人才培养 一脉匠心:
既要有文化,又要有技术
▶复旦大学吉印通
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光辉说:“我们的特色是把传统的古籍保护和现代的科技手段结合起来。”因此,该专业的硕士生毕业设计将体现传统的图书情报学、文献学以及科学检测和修复等多方面综合内容。
▶ 对于人才培养,杨光辉十分强调“实践”。目前,研究院已经与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扬州古籍线装印刷厂、扬州图书馆、扬州雕版博物馆等合作建设实践基地。研究院还组织学生到日本、韩国参访,了解其它国家的古籍保护工作情况。“在实践基地的带动下,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古籍保护事业与工作,”杨光辉说。
▶ 除了课堂学习与参访,古籍保护专业的学生还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在技艺训练与修复工作中。“这个专业的学习时间比较长,手工操作、修复的经验是靠积累的,没有时间的积累就无法得到经验与结果。”专业硕士的古籍修复老师黄正仪这样描述古籍修复的学习过程。
▼
透过一层薄纸,看见一份匠心。
一张摇篮中静静躺着古籍的藏书票,在倪建明眼中,寄寓了学生对古籍的热爱,也象征着古籍保护工作应该从孩子开始培养。或许,吉印通
古籍保护研究院正像这只摇篮,带领青年学子走上古籍修复之路,并用现代科技保护古老典籍的未来,延续吉印通
传统文化的生命。
信息来源:复旦大学*
大家都在看↓↓↓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