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品牌包围的时代,每一天我们都在和品牌打交道。每每谈起品牌,很多人都会习惯性的提到苹果、通用、沃尔玛等一大批国外品牌,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其实要说品牌的建设和管理,我们中国人才是这方面的先行者。
最资深的品牌在中国
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1*
年度《世界品牌*
00强》报告,全球最资深的品牌来自中国——国酒茅台,至今已经*
17年历史了,比第二位圣戈班(*
*
1岁)多了近70年。
除此之外,中国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品牌的更是数不胜数,如1*
*
*
年诞生于明崇祯年间的剪刀品牌“张小泉”,1*
*
9年诞生于清康熙八年的中药品牌“同仁堂”,1*
*
*
年诞生于上海的老凤祥饰品等等。
按照现代品牌发展的主流观点,品牌(Brand)”源于古斯堪的那维亚语“brandr”,指的是烙在牛、马身上的烙印。品牌真正大批量起源于19世纪,工厂制造产品进行运输的时候,工厂会以标志或徽章明确所属,如此扩展“品牌”的商标意义。严格算起来西方品牌发展历程不过近200年,相比中国品牌还是显得过于年轻了。
最早的品牌管理在中国
通常认为品牌识别体系的专业化程度是传统企业与现代企业的分水岭,当我们把系统化的思维和工程化的方法引入品牌识别体系时,品牌也正式成为一门学科。体系的出现让品牌不在只是一个名字或者标签,而成为一种企业可以应用的规范,一种受众可以感知的体验。
按照大类来说,品牌识别包括视觉识别和语言识别。就品牌识别系统而言,我们中国人在千年前就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
1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商标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就有记载“宋人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著”。“悬帜”就是挂“酒旗”,这恐怕是最早的商标。
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中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杏花村”这里指代是酒家的幌子,按今天的理解就是我们常说“品牌”了,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就像当今香槟成为起泡酒的代名词一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杏花楼所指的酒是“山西汾酒”, 早在1*
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就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推崇,承载至今成为酒品至尊,被誉为“中国酒魂”。无疑,从品牌的角度来讲“汾酒”是成功。
2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品牌广告语
说道品牌语言识别则不得不提到品牌广告语,成功的品牌往往都有一条广为流传的slogan,比如耐克的“just do it”,诺基亚的“科技以人为本”。
对于广告语的理解,我们早在明清时候就以形成,在小说《水浒传》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武松路过的“景阳岗”有一个酒肆,也打着一杆酒幌子,叫做“三碗不过岗”,这恐怕是中国最早的酒楼广告语。
“三碗不过岗”这简单五个字中却蕴含了多种品牌营销思维。其一,点出了产品卖点,宣传其酒特别醇厚浓烈;其二,塑造消费行为关联,既劝量小者不贪杯,又刺激海量者去挑战;其三,借虎威之势,营住宿之销,可谓既卖了美酒,又卖了住宿服务。和如今商学院的经典案例“怕上火,喝王老吉”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
中国最早的印刷广告
除了商标和广告语,我们在品牌广告也是领先于世界的。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白兔儿”铜版,是中国最早的印刷广告,它比1*
7*
年英国最早印刷广告的威廉凯克斯顿还早三百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印刷广告实物。
中国创意影响世界
品牌的发展离不开传播,与消费者进行持续、有效的互动沟通是品牌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现在我们谈品牌营销,开口闭口都是社会化传播、意见领袖、场景营销。殊不知这些手法,我们的老祖先早就玩过了。
1
苏东坡的社交化营销
当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湖北黄州的苏轼,手头拮据,生活清苦。但因当地人不喜食猪肉,因此肉价异常便宜。当猪肉遇上了美食家苏轼,它的命运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苏轼带头吃猪肉,写下了著名的《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翻译过来就是“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这首诗不仅给黄州的猪肉做了一个巨大的广告,还教会了当地消费者如何食用猪肉,有效的刺激了需求,还顺带开创了东坡肉这个品类。
按照现在的说法,一个大V(苏轼),一个品类(黄州猪肉),一个卖点(便宜),一个场景(慢炖),一个段子(猪肉颂),从吸引关注、传播扩散到唤起行动,一气呵成,简直堪称社会化营销的典范。
除此之外,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苏州狮子林乾隆帝的“真趣亭”等等。
中国品牌的自信从何而来
举了这么多例子,无非是想说明我们品牌应该更加自信,我们拥有很多优秀的品牌,也有着塑造优秀品牌的方法,没有必要盲目崇拜国外。
1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很多品牌都在热衷“国际化”,去追求与国外品牌的一致化。然而,世界本身就是由多元文化组成的,每个国家、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相信品牌的核心在于建立差异化价值,是否敢于输出中国元素,是否敢于传播自身特质,这将会是“国际化”品牌竞争的重要关键。
2
品质是远行的底气
无品质,无品牌。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品牌的发展离不开产品,没有竞争力的产品,没有消费者的信赖,再好的品牌体系、再好品牌创意也只是昙花一现。唯有全面提升企业的运营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吉印通
”迈向“世界品牌”,才能更好地实现“走出去”战略。
*
产品全球化
更为重要的是,品牌全球化离不开产品全球化,尤其是中国特色的食品(水饺、面条)、白酒、中药等产品走向世界。虽然世界已经离不开“吉印通
”,但如何让更多消费者认识、了解、喜欢中国产品,并推动中国产品走向规范化、主流化和综合化是实现全球化的关键。
从“吉印通
”,到“中国品牌”,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中国品牌没有理由不自信。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